摘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今年前4个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2%,不及投资整体增速的一半,与去年同期12.7%增速相比,呈现“腰斩”式回落;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引起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办公厅5月发出通知,要求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本文撷取了部分专家学者观点,对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增强民间投资的政策建议进行了展望。
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4月,民间投资8.24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与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接近减少一半。民间投资占比也相应下降,今年前4个月,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降低3.2个百分点,比上年底降低2.1个百分点。按省份来看,目前,海南、广东、江西、贵州、江苏、广西、河南、四川、浙江、山东、北京、青海等12个省份公布了1-4月份民间投资数据,其中有7省民间投资增速较一季度出现回落。在12省中,海南、广东、江西、贵州、江苏仍保持双位数增速,而北京、青海两省投资增速则是负增长。北京民间投资增速由正转负,增速下滑5.1%;青海则是跌幅扩大至17.1%。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 贾海 2015年民间投资在投资中所占比重超过64%,但去年四季度,特别是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占全部投资比重也出现下降。1-4月份,民间投资82393亿元,增长5.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低5.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疲弱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投资意愿不足是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企业主体从数量上看已以民间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潜力很大。只要解决好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政策配套,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出台政策细则,民间投资活力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激发,投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为何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入,另一方面却是民间投资热情较低?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大部分项目的预期收益情况不佳,民间投资项目选择十分谨慎。从整体基本面来看,3月经济反弹并未持续,4月中国经济数据大部分不及预期,显示当前经济仍然保持疲软态势。例如,尽管前期钢材价格反弹,但4月工业增加值数据并未延续3月反弹态势,降至6%,比3月回落0.8个百分点,显示去产能过程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而去产能进程也会引发就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影响当期消费,出于增加预防性支出的考虑,4月销售也有所下滑,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从3月10.5%下降至10.1%,回落0.4个百分点;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累计增速从3月的同比增长10.7%,下滑至10.5%。二是尽管政府积极推动PPP项目,但民间投资态度冷淡,其中项目的盈利情况、长期资金来源等也是社会资本担忧的问题。从PPP项目而言,由于PPP项目大多涉及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大多带有公益性质,现金流估算往往面临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例如,在水务领域,早前有过通过BOT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案例,但由于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且水价调整涉及到民生,项目现金流估算比较困难。再如,城市地铁项目出于引导公众绿色出行,缓解城市交通的考虑,地铁票价在不同城市存在一定折扣,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帮助企业计算成本与合理补贴都是政府与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三是体制性因素让民间投资担忧更大。大力推广PPP模式,从政府角度看有拓展融资渠道、缓解债务风险的内在考虑,但如果只是政府单方面的好处,无法真正做到与企业利益共享,则很难获得社会资金的青睐。此外,政策连续性也存在不确定性,一般而言,PPP项目时间跨度长,部门变动是否会保持政策连续性是社会资本的隐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博士 王雪峰 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原因较多。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体制下,民企作为民间投资和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运营的目标是逐利,能否盈利是民营企业决策投资与否的最根本的依据。而盈利与否取决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如果市场火爆,供不应求,企业必然会追加投资,增加产能,否则,企业只会压缩投资,保持或降低已有的产能。因此,民企面临的市场状态才是决定民间资本投资增减根本。既然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本质是市场不景气或市场萧条,那么抑制增速下滑或者激发投资增长的思路就必须从改善市场生态环境入手。就政府而言,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建设市场法制环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尊重市场规律、减少政府干预,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流通效率,克服区域分割、促进内部市场统一,倡导诚信交易、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出以法律为底线、以高效为支撑、以诚信为灵魂的中国特色市场运营体系。对企业来讲,就是要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按照市场交易的诚信原则创造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和社会价值。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反映出我国市场迫切需要规范、提升,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期待民企能够在经历阵痛中更加健康的成长,历练出更多能够迎风破浪的市场娇子。
论从市场机制健康运行、民生就业、税收以及投资拉动等方面看,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近年来,民营经济对GDP贡献超过60%,民营经济为全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占到80%以上,占税收比重约为50%。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机制在所有经济机制中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模式,这也是中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而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其细胞和基因得到健康发展。民间资本就是市场机制中最健康最活跃的细胞与基因。民间投资资本完全积累于市场,来源于市场,决策完全是市场导向的,离市场最亲近,也就决定其配置效率最高。这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力量。因此,民营经济是否真正茁壮发展、健康运行的主要标志之一,必须要看民间投资是否快速持续性增长。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对中国整个经济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当前,我国正在通过改革释放民资活力,调动其积极性,已经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重大改革任务。
国家发改委 未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部署,围绕解决部分地区和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出台措施不配套,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等问题,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努力稳定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要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围绕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主动服务民间投资,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行并联审批,缩短投资核准报建周期,推动民间投资项目尽早落地。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加大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规范银行涉企收费,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大力推广PPP模式等。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在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意义重大。近期国务院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不失为发现问题,走出困境提供了契机。在笔者看来,若想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还需要从供给侧改革着手,将国企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要素价格改革等改革落到实处。具体来看,第一,致力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PPP模式是当前财税改革推进下,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保证基建投资项目顺利推进的新模式,但若仅立足于此,恐怕也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难有所作为。做到政府与企业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既通过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改变政府以往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的角色错位,才有可能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第二,加快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当前诸多基建投资涉及到公共服务,而目前诸多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也对项目收益成本核算造成一定困扰,这意味着未来加速公共产品定价市场化势在必行。例如,医疗领域,药品政府定价应该进一步取消;水电煤气价格方面,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等等。与此同时,还需配合以完善税制、统一监管、打破准入等配套措施,通过政策组合拳推动公共产品价格市场化。第三,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相比于国外普遍意义上的PPP(即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中国的PPP定义为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企业部门其实包括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形势下,如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地位不对等,民间资本热情较低不难理解。此外,如果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现状无法改变,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经营,风险剥离也只是美好的想象,即便债务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也会转嫁到国有企业部门,亦为变相的政府债务。第四,金融改革协调推进。目前受金融监管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上更多的是流动性、收益性、灵活性都较好的短期金融工具,从而吸引长期资金参与到短期融资中。可以看到,当前银行信贷资金大多集中在3-5年,超过10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占比有限,而这与PPP项目的资金需求存在差异。此外,当前社会融资成本高,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国内资金期限错配。从这一角度而言,加大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债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长期金融工具,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都有助于解决PPP项目期限错配的问题。总之,在当前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阶段,一方面要重视稳增长政策的循序渐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快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措施。特别是在民间资本面临挤出效应时,若想让民间资本重燃热情,还需在政府职能转变、价格改革、国企改革与金融改革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和支持,毕竟只有协调推进改革才能实现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的初衷。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投资所研究员 刘立峰 当前,稳增长已逐步上升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短期需求来看,投资具有乘数效应,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因素,这并不因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而有丝毫改变;从长期供给看,投资是资本的形成过程,决定了未来潜在增长水平的高低。可以这样理解,促进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快速增长,供给、需求两者均需发力。可以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带动作用和增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入手,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如充分运用财政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综合手段,降低项目投融资和经营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等。此外,在公共投资项目综合开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更为大胆的探索,都能有效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许召元 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比如,基础设施是政府投资重点投入的领域,也是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度下滑的领域。一季度全社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总投资增长7.9%,但民营部门的交通运输业投资仅增长3.6%,其中民营资本在“铁路运输业”的投资更是大幅降低16.4%,这些基础设施往往是社会效益好但自身效益差,而且存在垄断和投资回报不明晰的问题,应加快改革,创造公开公平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空间,提高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从而带动民间投资增长。总体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新阶段,规模扩张型的投资空间已经较为有限,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根本在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完善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形成创新者得实惠受保护、高质量者发展快的优胜劣汰格局,从而促进企业加强更新改造和研发创新的投资,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衍行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提高民间投资的质量与水平,尚需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国企的“去保护”。地方政府、国企凭借内生机制主动承担债务风险,有利于使用市场化手段化解风险,约束低效投资,发现投资价值。二是民企借贷中的“去失信”。通过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保护依法合规民企的正当权益,扭转诚信企业吃亏、失信企业受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风气。三是政府管理的“去低效”。针对民企强烈的呼声和愿望,出台政策和措施,确保见到实效。主要包括: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民间投资准入成本;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务,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消除投资上的所有制壁垒、限制或歧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确保投资信息披露的深度、广度、质量和水平,使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计量更具确定性;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维护政策的连贯性和确定性;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降低诚信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失信企业的违约成本;加快国企中“僵尸企业”的市场化退出力度等。
作者: 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编撰 来源: 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
可以QQ联系我们:896161733;也可以电话:18121118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