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碳中和
中国领导人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没有在历史累积排放量等问题上做纠结。
除了大国担当的气度之外,碳中和的计划符合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首先,中国碳达峰确实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中国的工业领域使用了48.3%的能源,而钢铁行业和化工石化行业又分别占据工业领域24%和21%的能源使用,这些行业的需求依然持续走高,短期内减排的难度很大。
那剩余八年多的时间内我们能达到碳达峰的目标吗?从两组数据来看还是可以有信心的:
从钢铁制品存量看,日本的人均钢铁存量约为11吨,中国的人均存量约为6吨,按照中国现在的钢铁产量来推算,约10年内中国的钢铁存量就可以达到代表发达国家标准的日本的水平。
以汽车保有量数据来看,中国最新的数据为每千人199辆(2020年底),韩国每千人拥有汽车434辆(2018年),而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汽车市场,再有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也可以达到接近韩国的水平。
所以从经济发展逻辑上看,到2030年左右,中国的工业规模可能会到达一个稳定的平台。
其次,碳减排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利。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73%,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43%,如果某一天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原因,马六甲海峡进口路线不畅,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会大受影响。
但如果中国的能源结构主体从碳基能源变成光伏和风能,那么马六甲海峡就不再是被控制的咽喉要道。所以控制碳排放、增加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长期来讲,是国家安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考量,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措施。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再次,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方面都是全球领先的状态。2019年,我国光伏产业中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的91%、79%和71%,逆变器产量占全球市场的80%以上;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锂电池领域诞生了全球行业巨头、市值超过1万亿元的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出现了蔚来、小鹏等很受市场欢迎的自主品牌。
所以,如果全球都要减排去碳的话,对中国从商业上、产业上都是非常巨大的机会。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上的跨越。
现在全球的能源格局中还是化石能源占主导。以201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为例: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分别占33.1%、 27.0%和24.2%,光伏、风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加总只有11.4%。
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很快。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全球的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中,清洁能源已经持续超过传统能源;而根据中国政府的计划,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中将达到25%以上,2060年清洁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能够对清洁能源的未来发展抱有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光伏、风能的发电成本在过去这些年迅速的降低,已经可以直面传统能源的竞争。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2010至2019年,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成本下降高达82%、陆上风电下降39%、海上风电下降29%。
2019年开始,中国很多地区的光伏、风能已经可以达到平价上网,即无需补贴,以和火电同样的价格并网发电。并且随着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光伏、风能的成本依然有着相当大的进一步降低的潜力。
信心的另一方面来自于清洁能源的开发潜力很大。以光伏为例,先不考虑波峰波谷匹配和传输损耗等问题,要满足中国现在的用电量,把0.6%的国土面积铺满光伏板就可以解决,即一个约长和宽各约237公里的正方形区域。
当然,新能源的实际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刚才提到的平价上网,其并不是一个全流程的成本的计算。
电力技术是需求驱动供给,电网为保证发用电的实时平衡,需要发电侧不断调节去拟合需求曲线。光伏与风能发电依赖于自然资源(光照强度、风力强度),其发电是随其资源波动且不可控的,调节、消纳的成本比火电等传统能源要高很多,包括用其他能源辅助的方式或者用新建储能的方式去调频调峰,对电网的设备、线路、智能化改造等。
以英国的经验为例,2010年以前英国平衡电力系统的成本一般占整个发电成本的5%以内,而随着近年来英国能源结构中新能源占比的提高,平衡成本在2020年升到了发电成本的20%左右。
所以储能有机会成为未来重要的商业机会,因为储能可以帮助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很大程度上避免弃风、弃光;也因为平滑了发电曲线,可以降低对电网的压力和改造成本。
2020年储能市场的总规模为152.8GWh,市场规模约为2300亿元。储能的应用领域,51%都是用在风能和光伏的配套,风、光的高增长前景,将给储能市场非常可观的助力。
同时,储能18%用在包含工商业及家用的用户侧,由于储能本身是对电力系统的调节,峰谷电价的套利成为用户侧储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以世贸天阶储能站为例,北京全天峰谷价差约1元,低谷电价只有0.3元,峰值电价高达1.4元。储能站在低谷时买入电量储存,到峰值时卖出电量,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让商场每年节约100-200万元的电费。
储能目前最普遍的方式是抽水蓄能(占比90%),但受制于地理条件非常不灵活。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电池储能可能会成为未来储能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
目前电池储能依然受电池成本的制约,以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光储一体项目测算为例,在储能电池容量和光伏装机量配容比25%的情形下,将使发电系统增加约11%的成本;在配容比50%的情形下,将增加高达27%的发电成本。
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未来储能电池的价格预计也将下降,储能市场有机会迎来高速发展。
在全球减排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层面和成本层面都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欧洲各国为实现巴黎协定,纷纷预定在2025年后将逐步取缔燃油车,全面禁止出售汽油车和柴油车。我国海南表示将在2030年禁售燃油车,成为中国第一个宣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省份。
从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化速度在加速。据安永预测,欧洲、中国和美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将在12年内超过燃油车销量;据中汽协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增速40%以上。
成本方面,动力电池领域过去这些年出现了类似摩尔定律的成本下降曲线。
IT领域在摩尔定律影响下,每年的单位计算成本下降约30%;电池领域过去十几年大概平均每年发电成本下降18%左右。所以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在成本上越来越有优势,而且似乎这个趋势还没有停止的迹象。
2020年,新能源汽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这一年市场逐步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在性能上具有优势;在成本方面既使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也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从高额补贴到补贴逐渐退坡,到与燃油车成本持平甚至更低,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在曲折而迅速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
气候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其破坏性是全球性的、文明毁灭性的。但是,由于碳排放污染的外部性,而且解决问题的成本巨大,如何让全球各国达成共识,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可以说,没有共识就没有解决方案。而达成全球共识的基础是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首先达成两国之间的共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气候问题是人类的灾难,但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上看,反倒能起到促进中美合作的积极作用。
除了新能源科技的进步之外,大幅增加碳排放的成本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核心要素。无论是碳税还是碳交易,都是为了增加排放的成本。由于碳排放的普遍性,这种成本的增加将会影响到社会的所有角落,并不局限于工业或是新能源企业。
全球气候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碳中和以及新能源的革命,其规模和重要性不亚于我们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IT革命。
如何未雨绸缪,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每个国家、每个企业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可以QQ联系我们:896161733;也可以电话:18121118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