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碳中和”多次出现在两会及相关会议的议案中,成为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被列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8项重点工作之一1。
作为碳排放大国,我国只有短短30年的时间力争实现发达国家远未能实现的减排速度——2030年至2060年间我国年减排平均需达8-10%2,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任务艰巨。
据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数据,我国发电和供热、制造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3个领域产生的碳排放占比已经超过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2%3。汽车行业不仅同时涉及上述三个领域与国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我国汽车年产量已突破两千万辆,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综上所述
我国汽车行业是加速“碳中和”以及节能减排必不可少的一员,国内汽车产业有义务成为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工作的“领头羊”,这加速了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也意味着空前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0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4月发布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延长免征 车辆购置税。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是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02 工信部2020年7月15日发布通知,定于2020年7月至12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三部门主导,中汽协组织行业企业实施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03 2020年1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中指出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投放。
在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呈持续上升态势。2021年上半年各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均超170%,其中,由于去年一季度市场整体受疫情影响销量下跌较大,今年前三个月的增长率超过了240%。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销售类型,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83%4。
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态势下,当前我国的造车势力逐渐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传统车企厚积薄发,依托于原有燃油车的技术背景,随着内部技术积累和外部市场预期上升,快速崛起并抢占市场。随着我国宣布“3060”双碳目标,国内多家车企加入碳减排队伍。多家跨国车企,以及中国汽车品牌纷纷提出各自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调整措施或减排措施。5
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和进入门槛较低,给予了新兴势力弯道超车的契机。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也吸引大量资本争先涌入,这弥补了造车新势力资本不足的问题。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融资总金额达 1292 亿元,较19年同比增长159.4%,投融资事件共89起,平均单项投融资金额达14.5亿元,总额和平均单项金额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初,我国在业/存续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共22.7万家,2020年新增注册量已达到7.6万家,同比增长85.4%6。
在中国疫情逐渐趋于稳定后,互联网企业们纷纷开始入局造车。互联网企业们不约而同成立了智能汽车公司,更有甚者计划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
事实上今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互联网科技巨头宣布进场。互联网科技巨头资金实力雄厚,拥有丰富的产业链资源,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软件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但是面对复杂的生产技术、薄弱的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和汽车企业管理经验,却仍然是个“新生儿”。
这些携带着 “高科技DNA”的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入局,会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加速“碳中和”的实现。
随着新造车势力的成长,传统车企的厚积薄发和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的入局,汽车行业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奔向碳中和目标,汽车行业变革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如何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能”成为了下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根据WRI统计8,乘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边界包括乘用车的车辆周期和燃料周期。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燃料周期的碳排放逐年降低,但是车辆周期的碳排放仍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用以减少使用阶段燃料消耗的轻量化材料相比于普通钢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强度更高,并且动力蓄电池的生产会带来额外的碳排放。可见要实现碳中和,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要制造新能源汽车,更要结合上下游产业链全盘考虑,降低供应商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真正的绿色。
目前许多车企加强了对供应链的“碳中和”的管理,并为实现“零碳工厂”的目标制定了时间表。某跨国车企要求供应商对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过程进行脱碳;某跨国车企计划2018年-2025年期间供应链排放削减25%,到2040年供应商实现零排放;某跨国车企要求主要供应商2021年碳排放量比上年减少3%;某跨国车企计划2030年在供应环节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20%;某中国汽车品牌将于制造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及低碳工艺应用,在2023年实现首个“零碳工厂”。9
1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2020年9月22日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 《碳中和实践之路》,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2021年4月26日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2414622
3 《“碳中和”机械篇:机械制造业投资机会》,开源证券研究所,2021年3月28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444800425635861&wfr=spider&for=pc
4 《2021年6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深度分析报告》,CPCA乘联会,2021年7月13日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cpcaauto.com)
5《加速碳中和 车企如何实现全产业链“绿能”》,证券日报,2021年7月2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106521206176989&wfr=spider&for=pc
6《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投融资市场情况及行业发展前景分析》,观研报告网,2021年3月23日
http://market.chinabaogao.com/qiche/032353631R021.html
7 《造车新势力2.0:互联网科技公司直接进场》,北京青年报北青网,2021年4月14日
https://www.sohu.com/a/460646438_120181497
8《探索乘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与管理》,WRI官网,2020年8月24日
https://www.wri.org.cn/blog/2020/08/LIFECYCLE_CARBON_EMISSION_CN
9《车企首个“碳中和”计划出炉:长城为2045消碳全力投资“绿能”》,经观汽车,2021年6月30日
https://xueqiu.com/3847324613/187830221
可以QQ联系我们:896161733;也可以电话:18121118831